在杭的海歸人才90%以上集中在高端技術領域 高層次人才為何鐘情杭州? 貝達藥業譚博士說—— 杭州是一個既適合創業,又適合生活的城市
在杭的海歸人才90%以上集中在高端技術領域 高層次人才為何鐘情杭州? 貝達藥業譚博士說—— 杭州是一個既適合創業,又適合生活的城市
靜電油煙處理機
姓名:譚芬來
年齡:54歲
職業:貝達藥業資深副總裁兼首席醫學官,博士,2013年入選國傢“千人計劃”。
對未來的美好期待:公司目前正在進行Ⅲ期臨床試驗的新藥盡快上市,造福更多患者;希望女兒愛上杭州。
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
都市快報推出“十位杭州人心目中的美好生活”專題報道
今天推出第六位——
歸國潮來瞭
去年杭州人才凈流入占比居全國第一
11月18日,建校不到一年的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(西湖大學前身)舉辦瞭第五次全球招聘會。
本次招聘收到瞭來自全球各地500多份簡歷,經遴選,邀請瞭來自美國、德國、新加坡、日本、澳大利亞、瑞典、中國香港等地的37位申請者參加面試,年齡從31歲到57歲,是歷次面試者最多、評審專傢最多的一次。
之前的四次全球招聘,西湖高研院收到瞭兩千餘份入職申請,有25位海歸青年人才終獲錄取,其中6人入選2017年浙江省“千人計劃”,5人入選杭州市全球引才“521”計劃,1人榮獲國傢自然科學基金資助。
海歸人才在國外憑借自身的能力可以過上優渥的生活,為什麼紛紛回國?
十年前就回國創業的譚芬來博士的經歷,或許能提供一份清晰的答卷。
譚芬來,現任貝達藥業資深副總裁兼首席醫學官。他說,杭州是一個既適合創業,又適合生活的城市,在全世界獨一無二,所以自己把傢安在瞭錢塘江畔。記者 周丹紅
10年前就回國創業的海歸 青睞杭州
最近幾年,有一種說法,杭州創業創新有四大主體“新四軍”——浙大系、阿裡系、海歸系、浙商系。
譚芬來應該算“海歸系”,而且屬於海歸系中的資深創業者。
1963年出生的譚芬來,身上的閃光標簽有很多:美國臨床腫瘤學會(ASCO)會員,美國糖尿病學會(ADA)會員;2008年入選杭州市新世紀“131”優秀中青年人才培養計劃;2010年入選浙江省“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”(千人計劃)和杭州市第一批“特聘專傢”;2013年入選國傢“千人計劃”。
湖南人譚芬來是上世紀80年代初的大學生,1994年出國深造,在美國阿肯色州立大學醫學院攻讀博士學位。
2007年之前,譚芬來一傢在美國底特律定居。他在一所大學從事研究工作,妻子是一位博士醫生,兩人收入超過美國普通傢庭,兒女雙全,過著安逸穩定的生活。
回憶當年回國的抉擇,譚芬來說得很書生氣靜電機保養,也很堅決:“可能每個人想法不一樣,我在踏進美國的第一天就想好瞭,我肯定是要回國,為國人服務的。”
契機來瞭。
2002年就已帶著一種抗癌靶向藥專利回國創業的丁列明(現貝達藥業董事長兼CEO),向老同學譚芬來發出瞭回國一起創業的邀請。
當時貝達的新藥凱美納研發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,而譚芬來恰好是這個領域的專傢,所以他沒怎麼猶豫就回國瞭。
“這種靶向藥,在美國研發的話成本大、競爭對手強,我們回國研發成本低,而且成功的話是中國人的第一個自主研發靶向藥!價格可以低下來,能夠造福中國患者。”譚芬來說,這比在美國過衣食無憂的日子有意思多瞭。
最困難時 政府送來瞭救急資金
2007年,剛到杭州落腳的譚芬來,在餘杭的貝達員工宿舍僅住瞭2個月,就前往公司在北京的新藥研發中心,挑起瞭臨床試驗的重任。
新藥研發要經過3期臨床試驗。貝達的凱美納Ⅰ期、Ⅱ期試驗在2008年上半年順利結束,隨後就進入Ⅲ期臨床試驗。新藥研發到瞭Ⅲ期臨床試驗階段,就是要確證藥物對患者的治療作用和安全性,這是新藥正式上市前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試驗。
貝達的新藥能否成功,成敗就在於此。
當時全國有近30傢醫院的400多位患者在服用凱美納,譚芬來就奔波在這些醫院盯著試驗階段的患者各種反應。
譚芬來說,在Ⅲ期試驗啟動之前,整個公司壓力都很大,Ⅲ期試驗需要一筆極大的資金。由於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,原本談妥的一傢美國投資公司停止瞭所有投資業務。
餘杭區政府雪中送炭,送來瞭1500萬元無息貸款。
作為海外高端引進人才,譚芬來還享受到瞭政府帶來的各種人才政策,“不是有人才房政策麼,我自己又加瞭點錢,在餘杭買瞭一套房子住。”
在譚芬來辦公室的書櫃角落,擺著一張全傢的合照,相框尺寸要大過其他照片。
兩年前,他把妻子、女兒從美國帶到杭州生活,並在錢塘江邊安瞭傢。
譚芬來說,當時在上七年級的女兒不太願意,畢竟從小到大的朋友都在底特律,也不知道回國要面臨怎樣的生活環境和學校,“她跟我說,就給我一年!一年以後就回美國!”
兩年時間過去瞭,女兒口風松瞭:“要麼我在杭州讀完高中吧……”除油煙機
譚芬來說,未來希望女兒能慢慢愛上杭州。如今,閑暇時候,他會帶著傢人慢慢走到九溪,跟大自然親近,“這種景區在市中心的城市,全國都難找。”
截至10月底
杭州累計引進海外留學人才2.5萬人
據統計,黨的十八大以來,我國正形成最大規模的留學人才“歸國潮”。截至2016年底,中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到265.11萬人。僅2016年就有43.25萬留學人員回國,較2012年增長15.96萬人,增幅達58.48%。
對於這樣一個民族史上罕見的人才回流潮,有人說,這是一個國傢崛起於世界舞臺的“磁場效應”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明確提出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”的戰略目標,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,“千人計劃”“人才簽證”“留學生創業”……不拘一格招才引智,為海外人才創新創業提供瞭更廣闊的舞臺和空間。
越來越多的海外學子,在“大磁場”的強大引力下紛紛歸國。
而在這樣洶湧的人才歸國潮中,杭州占據瞭潮頭。像譚博士一樣相中杭州的創業環境、生活環境的海歸人才,正越來越多。
根據國內一傢招聘機構大數據顯示,2016年杭州人才凈流入位居全國第一,今年第一季度也是如此。截至今年10月底,杭州的人才總量已達221萬人,累計引進海外留學人才2.5萬人。
在杭的海歸人才中,90%以上集中在信息軟件、生物醫藥、新能源新材料、節能環保、金融服務等高端技術領域創新創業。
在杭州,光是專為留學人員創業開辟的園區就有10多個。
濱江海創基地,已經有200多傢海歸創業項目。而截至10月底,城西的未來科技城(海創園)已累計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2570多名,其中包括118位“國千”、145位“省千”。
高層次人才鐘情杭州,杭州也願意像扶持貝達一樣為他們的事業“推波助瀾”。
2015年,杭州出臺瞭“人才新政27條”;2016年,又出臺瞭人才“若幹意見22條”,條條都是給人才的福利。
以入圍浙江省“千人計劃”的人才為例,他們將享受的待遇就有很多。浙江省政府給予一次性50萬-100萬元的科學技術人才獎勵;杭州市級層面還將提供50萬-80萬元的配套資助;杭州市各區級層面也將提供不同金額的獎勵,比如濱江區的入選人才,可以拿到省市區三級共280萬元的獎勵。
為瞭吸引海外人才,杭州每年還會舉辦各種形式的活動,為他們提供創業平臺。
比如剛剛結束的浙江·杭州國際人才交流與項目合作大會,吸引瞭來自27個國傢、地區的3000多名海內外人士,開幕首日就簽下206個項目,簽約金額達29.3億元人民幣。
本次報道視頻,杭州
發佈官方微博同步推出。
同時可見杭州新聞客戶端
和都市快報官方微博。
9075C54FF56B41C3
留言列表